读博——开启人生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6-11-25 08:45:00 发布人:周超 阅读量:211
个人简介:
王佳星,女,汉族,1990年11月生,党员,计算机学院2015级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本科前2年就读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曾获得校级数学建模二等奖等荣誉;通过2+2考试,本科后2年进入浙江工业大学就读于软件工程专业,曾获得浙江省服务外包大赛一等奖等荣誉。2013年成为工大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15年正式转博,期间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一篇SCI一区论文,一篇SCI四区论文,两篇CCF推荐的B类会议论文,一篇软件学报论文,一篇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论文,两次获得“杰出研究生”荣誉称号,2016年第七届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计算学术会议获得“最佳学生论文奖”。
一提到“女博士”这三个字,一般人都会脱口而出:“第三种人类啊!”那些人都觉得女生选择读博士一件很悲壮的事情。是的,她就是如此坚定地选择读博了,因为对导师的信任,因为家人朋友的支持,因为相信自己能变得更好。她从未后悔过读博,反而很享受这个过程,从中她收获了很多以前从来都不曾想到过的,走上社会后也不一定有机会得到的宝贵经历。
享受高质量的独处
读博的日子中,每天做的事情无非就是看论文、写论文或者做实验。为了赶论文的截稿时间,加班加点写论文、做实验是经常的事,有时也会在节假日一个人留在实验室干活。一般到了寒暑假,实验室的师弟师妹们都回家了,只剩她一个人静静地呆着赶论文。一开始的时候会觉得很孤独,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路,眼睁睁看着学校的人变的越来越少。渐渐地,开始习惯并且享受一个人的生活。独处的时候,首先要耐得住寂寞,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专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可以安安静静地看文献,冷静地思考,有什么想法就让自己去完成….总之,她决定要将自己的时间变的更有价值。
保持平和的心态
被导师批评是经常的事:论文写的不好、PPT讲的不好、解决方法没有设计好、算法设计太多漏洞等等,然而被夸奖其实是很偶尔的事。当然,被批评的时候会觉得很沮丧,觉得自己很没用,连这点事情都做不好;被夸奖的时候自然是很开心的,自己终于做好了一件事。
在读博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令她心情大起大落的事:论文被拒、论文被录用、拿到奖学金、拿不到奖学金……一开始的时候她会对这些事情耿耿于怀,经历的多了,渐渐地开始学会平和地对待这些事情。事情没做好,就要来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总结自己的错误并在后期努力改正,此时痛苦的心情变成她日后努力的动力。比如,在给导师讲她看的论文时,她没有讲清楚研究问题的背景、难点、解决方法等等,被导师一问就问倒了,她自己也变的越来越模糊。那么她要做的事情就是回去再仔细看看论文,在看的过程中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让自己看的更透彻。在看论文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自以为看懂了,别人一问就被问住了。所以自己在看的过程中,多问一些为什么以及让别人听你讲你看的论文,回答他们对这篇论文的疑问,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来理解一篇论文。事情做得好,微微一笑就好了,这是自己应该做的,她的目标就是让自己越来越好。碰到困难也需要用这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以前她碰到困难的时候会特别慌张,不敢直接面对也不知道从何下手去解决,如今她敢于直面困难,并且静下心来去思考解决方案。
平和的心态会让自己清楚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面对困难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图2 参加2016年在旧金山举办的ICWS会议
游走在学术活动
在读博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货就是一系列必备的学术能力:看论文(一般都是英文)、写论文(中英文)、做PPT、讲PPT、表达和交流能力等等。看论文大家都很有感触,从读研一开始就要开始接触各种论文,从中找研究的问题或者改进的方法。最困难的也就是看英文论文了,自己的词汇量少,以前从没看过英文文献,现在不仅要看明白论文的内容还要深层次地理解其问题和方法,实在是太痛苦了。这种能力是慢慢培养出来的,英文论文看多了就有感觉了,而且最好每天都能保持一定的英文文献阅读量,同时自己要加强单词词汇量的积累。做PPT大家都会,但是如何做一个好的PPT,内容层次分明,逻辑清楚,一直是她在学习的东西。以前,她总是把一堆东西写在PPT上,内容越多越好,这样讲的时候读一下就好了。被不断地被批评之后,她渐渐地改进了PPT。若是要讲一篇论文,首先交代背景、研究问题以及研究难点,接着介绍方法、实验等。其中,尽量多用图、表来说明,因为直观,一堆文字放在那里,别人根本不想看。每张PPT上,尽量用简洁的短语概括中心内容,自己在讲的时候再具体展开。讲PPT也是很重要的技能,东西做的好更要讲的好。以前总是很害怕当众发表意见,特别是做报告。练习的次数多了之后,也就不会太紧张了,重点还是在于要多讲。表达和交流是极其重要的,跟导师一周一次讨论学术上的进展、跟别的研究人员交流各自研究的学术或者跟别人合作….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对自己研究的内容理解更加深入。
(一)有毅力有决心不一定能成事,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做研究的每个环节都是需要有方法的,比如,如何找研究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研究论文,里面会提及他们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的不好的地方;或者在计算机专业中,在精读一篇论文时,尝试去实现别人的伪代码,在实现的过程中,你也许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在研究一个问题之前,要先去调研该问题的研究状况。比如,对于这个研究问题,要如何下手去解决它。解决问题切不可盲目,一定要有方法,可以将大的问题切分成若干小的问题逐一去解决,或者将一个复杂问题简化至最简单的模式,再逐步加大复杂度去解决。在摸索的开始阶段,会做很多无用功,没有头绪就会心浮气躁。只有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更好更快地去解决研究的每个环节碰到的困难。
(二)不断地超越自己
以前总觉得要顺其自然,很多事情不去尝试就放弃了。读博后,很多事情都要突破自己的极限:不断地改论文(原稿、修改稿1,修改稿2,完成版,最终版,绝对不改版1,绝对不改版2,打死不改版…..);逼着自己把英语学好(考过一次托福,两次雅思和一次PETS5,过程相当痛苦),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她还记得第一次和导师出去开会,导师要求她在会上提一个问题,结果憋了好几天她都没敢问出问题来,感觉特别对不起导师的一番良苦用心。后来,每次出去开会她都逼着自己好好听报告,提出几个问题来)… 渐渐地,她变的更加愿意去尝试,曾经以为做不到的事情,尝试、努力之后还是能做到的,渐渐地使自己变得更加自信。
(三)见识这个世界的机会
她认为,参加学术会议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了解当前国际上前沿的研究方向及方法,开阔眼界,对研究是很有启发意义的。首先,参加学术学会能够见到很多本领域的专家,听他们优秀的报告,有机会和他们进行交谈都会受益匪浅。其次,能够在会上听到别的研究人员的报告,部分研究人员的研究内容和自己的是一样的,那么借此机会就可以彼此深入地进行交流探讨。再者,有时参加学术会议需要报告自己的论文,报告完后还需要解答听众提出的几个问题,这是一个锻炼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特别是参加一些国际会议,做报告、与人交流都需要用英语,一定要敢说、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总之,读博就有很多的机会去参加会议,特别是国外的。目前她已经去过郑州、北京、上海、安徽、美国等地方参加学术会议。
(四)严格的导师们和一群相亲相爱的同门师兄弟姐妹
她很感激她的导师们:范菁老师和曹斌老师,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对她谆谆教诲,悉心指导。好的导师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在学术上很有能力,在生活上也能提供一定的建议。在学习上,事无巨细,他们都会不厌其烦地教学生,比如,如何写论文,如何做好PPT,如何做一个学术报告,甚至如何去找一个研究问题,如何投稿一篇论文等等。在生活上,他们教会她如何待人接物,比如,如何写一封邮件,如何发短信等等。遇到好的导师,是一种柳暗花明、被拯救了的感觉。使她对学术甚至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让她粗放的性格变得更加严谨和细致,更加能吃苦,更能沟通,更有远见了,感觉人生往光明的一方转折了一下。跟着他们做学术当然有很苦很累的时候,但是从来没有后悔过,一直心怀感恩之情,没有这么好的导师,她不会成长地这么快。实验室的同门师兄弟姐妹们对她也是极其照顾,他们提供学习上的帮助,技术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关心等等。有一次她的论文中要使用一个她不会的方法,她就去请教她师弟。她师弟十分耐心地跟她讲解方法的原理,甚至把源码都发给她,教她怎么用。他们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所以读博让她感到很幸福。
图3 在第七届NCSC大会上获得最佳学生论文奖
计算机学院研究生会
2016年11月25日